“好习惯是管出来的,坏毛病是惯出来的”。老百姓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道破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逻辑。在企业发展面临多重考验的当下,严格管理既是破解现实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更是筑牢长远根基的“压舱石”。从守牢安全底线到深挖增效潜力,从提振干事作风到完善制度保障,唯有以“严”字当头改掉“跑粗”的毛病,以“实”字托底培育精细习惯,才能在复杂环境中炼就经受考验的“硬核实力”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安全是发展的前提,而安全堤坝的筑牢,依赖于将“严”字贯穿始终的管理定力。实践表明,越是压力增大、任务艰巨,越容易出现思想松懈、标准松动等毛病,进而埋下安全隐患。要杜绝此类现象,必须以制度刚性构建“防严实”的安全治理体系:强化风险意识,将隐患排查与灾害治理做在前面,必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打造优良装备支撑;压实责任链条,严格执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,推动各级干部下沉一线、靠前指挥,把“防”的关口前移、“严”的标准落地、“实”的要求贯穿到每个作业环节。唯有让遵章守纪成为全员自觉,让安全标准成为行动本能,才能守住“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”的底线,为企业稳健前行打好坚实基础。
向管理要效益,是应对考验的关键抓手。当前,个别单位和员工在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成本粗放、效率不高、资源浪费等现象。其根源在于管理不够精细、执行不够严格。摒弃这些毛病,必须树立“过紧日子”思想,以精益管理为导向,向“跑冒滴漏”开刀、向“惯性思维”宣战:在生产组织上,优化布局、稳产稳掘,以效率提升对冲市场压力;在设备管理上,加强检修保养、提高周转效率、盘活闲置资源,让每一台设备发挥最大效能;在资金管控上严控非必要支出,将有限资源聚焦到安全生产、技术创新等“刀刃”领域;在市场开拓上,调整策略、稳定老客户、开发新渠道,通过建立价格联动、运输保障等制度,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。这些举措的核心,在于以“严”的管控剔除低效冗余,以“精”的管理激活发展潜能,让每一份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。
企业行稳致远,离不开过硬作风的支撑。面对艰巨任务,唯有锤炼“严细实”的工作作风,才能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。要根治“躺平”“敷衍”等毛病,必须以责任落实为抓手,构建清单化管理、项目化推进、节点化考核的工作机制。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在现场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;各部门要打破壁垒、协同联动,将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、力量向关键环节汇聚,既当好本领域的“行家里手”,又做好整体战役的“助攻先锋”。全体员工树立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从细节处严要求、从点滴中抓落实,让“严细实”成为工作习惯、行动准则。如此,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,把挑战变为机遇,在全员奋进中形成无往不胜的攻坚合力。
制度是管理的基石,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从安全管理的“九个能力”到精益管理的“七个抓好”,公司已构建起系统化的管理提升路径,关键在于以“严”的标准确保执行到位。要杜绝“制度挂在墙上、责任停在嘴上”的毛病,必须建立全过程督导机制,对重点任务跟踪问效,对落实不力严肃问责,让每项制度都成为带电的“高压线”。同时,结合实际动态优化制度体系,在合规框架内鼓励创新突破,使管理举措既“严”得有力度,又“活”得有温度,最终形成“用制度管人、按流程办事”的长效机制。
从本质上看,严格管理不是简单的“苛责”,而是对企业未来的负责;不是短期的“加压”,而是对发展规律的遵循。当“严”与“实”成为企业发展的底色,当“精”与“细”融入每个岗位的日常,企业就能在市场变化中稳如磐石、韧性生长。对于每一位奋斗者而言,唯有理解严管理背后的深谋远虑,践行共同奋斗蕴含的责任担当,才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,共同谱写现代化新鸡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市场竞争从不同情“差不多”,只青睐“严细实”。只要我们始终以严格管理为笔,以实干奋斗为墨,就一定能在挑战中书写出企业发展的崭新答卷,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