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份,在滴道盛和煤矿九井十三路18A安装面,机器的轰鸣声与员工们的号子声交织成奋进的乐章。这支由队长张元海带领的安装队,仅用6天就完成了全长150米、98部架子的安装任务,较常规工期缩短近一半,用实干与担当为矿井下半年生产接续筑牢了坚实根基。
作为130综采队的下步接续面,此次安装任务的成败不仅关系到矿井生产接续,更牵动着下半年生产计划能否如期推进。“与时间赛跑,跟断层较劲!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按时完成安装任务。”张元海黝黑的脸庞上写满坚毅。然而十三路18A安装面刚开工就遭遇“拦路虎”。工作面上出口的断层迫使切眼必须开帮调整,加之特殊的工作面曲线半径,给安装架子带来极大挑战。每一部架子的定位与对接都需精准无误,稍有偏差便可能影响后续工作面推进质量,甚至埋下安全隐患。
面对这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安装队提前半个月就扎进现场勘察。从材料调配到设备检修,从运输路线规划到安装流程优化,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演。小型运输作为安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,材料运送不及时,就会影响生产衔接,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白搭。为此,张元海带领团队严抓小型运输质量,从枕木铺设到铁轨安装,从矿车挂钩到物料卸车全程盯控,杜绝“跑冒滴漏”,确保各类配件随用随到。
科学的管理机制与精准的前期筹备,是这次安装工作实现快人一步的关键。为了保安装工作快速推进,安装队不仅对日常工作进行了分工和细化,而且在工时利用上进行了优化改进。以往安装队采用手拉手交接班制度,口头交代工作进度和现场情况,下一班员工接班后往往需要重新熟悉环境、清点工具材料。现在交接班上一班员工交接前,不仅详细说明当班进度和注意事项,更提前备好下一班所需的支护材料、连接配件,甚至连螺丝、扳手都按位置摆放整齐。
“以前接班后光找材料就得花一个小时,现在到岗就能干,一天下来能多抢出两个小时!”张元海算起工时账,眼中满是自豪。对工时利用的精细化改进,让安装队从“被动等待”转向“主动衔接”,每个环节的无缝对接不仅提升了单班工作效率,更在整个安装周期中形成了“滚雪球”效应。比如在巷道支架安装环节,上一班收尾时会提前将下一班所需的支架构件按安装顺序码放到位,连固定用的螺栓都分规格装袋放在对应位置,下一班员工到岗后拿起工具就能直接施工,省去了反复搬运、分拣的时间。这种“提前半步”的筹备模式,为整个安装工程提前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安装进入关键期,断层影响愈发明显,单台绞车牵引难以保证架子精准到位。安装队当即调整方案,采用三台回柱绞车“协同作战”,一台主牵引、两台侧调整,操作人员紧盯标线,听令而行,通过细微调整确保架子“稳准正”。张元海更是连续两个圆班守在现场,安全帽上的煤灰抖了又落,布满血丝的双眼始终紧盯操作台。“第一步架子是‘龙头’,这步稳了,后面才能顺。”在他的盯控下,首部架子安装一次合格,为后续施工定下高标准基调。
当最后一部架子对接完成,验收人员检测全部达标时,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。6天里,队员们每班工作超10小时,没人喊苦退缩。有人手上磨出血泡,裹上胶布继续拧螺丝;有人腰肌劳损犯了,绑上护腰带仍坚持进行安装。正是这股“不服输、不怕难”的劲头,让他们在断层阻碍与工期紧张的双重压力下,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安装任务。
如今,望着整齐排列的液压支架和准备就绪的工作面,安装队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这支敢打硬仗、能打胜仗的队伍,用汗水诠释责任,用速度彰显实力,为滴道盛和煤矿九井的安全生产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更为这个井下半年实现效益经营、实现全年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