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城山煤矿、新发煤矿、平岗煤矿等多家煤矿以“居安思危、有备无患”为工作准则,统筹推进机电设备升级改造、全流程隐患排查及绿色技术革新,用“事前千般备”的扎实功夫,筑牢安全生产“万无一失”的坚固防线,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基固本……
设备更新:以技术攻坚破解运输“瓶颈”
5月份以来,城山煤矿、杏花煤矿、新发煤矿等五座矿井通过精准施策,完成机电运输系统关键设备更换,为矿井安全高效运行注入“强心剂”。其中,城山煤矿主井箕斗更换工程堪称“速度与精度”的典范。面对井下狭小空间与毫米级吊装精度要求,30余名技术骨干采用交叉作业模式,连续8小时昼夜攻坚,较原计划提前4小时完成任务。施工人员表示,此次攻坚不仅刷新同类工程施工纪录,更通过优化工序流程,为复杂环境下设备更换积累了可复制经验。新发煤矿副井首绳更换中,机电区团队运用专业设备精准检测新绳张力,24小时全程安全巡查确保环节零疏漏,实现“拆旧—换新—调试”无缝衔接,将对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这些“硬核”升级背后,是各矿对“设备本质安全”的深刻认知。从城山煤矿的“交叉作业法”到新发煤矿的“全流程监测”,技术创新与规范操作的结合,不仅消除了老旧设备的安全隐患,更将机电运输系统可靠性提升30%以上,为矿井稳产高产打好了硬件基础。
机制升级:凭“严细实”作风织密安全网络
设备升级筑牢“硬件防线”,隐患排查则拉紧“思想之弦”。平岗煤矿近期开展的“采、掘、机、运、通”全专业安全排查,彰显出“居安思危”的常态化防控思维。“排查从细、查处从重,杜绝‘三违’必须追根溯源。”1202综采队队长王东在班前会上的部署,正是这个矿“分级管控”模式的缩影:班前预检锁定瓦斯、顶板等重点风险点,班中巡检覆盖14#层右四上巷等复杂区域,班后复检聚焦主通风机更换等作业。瓦斯科技术员逐巷核查甲烷便携仪悬挂位置,机运区安全员紧盯主扇电机更换的“停送电”双人工作制,掘进区在钢丝绳更换前落实“声光信号——专人监护——安全确认”三重保障……每个环节的“较真”,都源于对“安全生产无小事”的敬畏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矿建立的“问题清单—责任到人—限时清零”机制,让隐患排查从“运动式检查”转为“长效化治理”。数据显示,近一月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隐患57项,“人的不安全行为”整改率达100%,真正实现了从“隐患发现者”到“风险终结者”的角色转变。
技改提速:在技术革新中践行安全发展
当城山煤矿选煤厂新矸石振动筛发出均匀的运转声,这场历时48小时的“绿色变革”宣告成功。旧设备效率低下、噪声污染等问题随新筛机投用迎刃而解,更通过“轨道平移+倒链牵引”的安装工艺,在狭小空间内实现12.07吨设备的毫米级校准——每根弹簧预紧力误差控制在1%以内,筛面振动不均率下降60%。
“新设备不仅是安全升级,更是绿色转型的缩影。”建安公司三分公司经理耿业强介绍,新款筛机配备的低噪防尘系统,将车间噪音降低20分贝,矸石筛分效率提升15%,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30吨。这种“安全+环保+效率”的三重升级,标志着煤矿设备改造从“单一安全保障”向“高质量发展赋能”的转变。
从设备升级的“精准手术”到隐患排查的“全身体检”,再到绿色转型的“技术赋能”,公司各单位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安全生产的“无患”,源自事前“有备”的千般功夫。当每个环节都成为安全防线的“哨兵”,当每次革新都指向本质安全的提升,矿井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。正如平岗煤矿安全副矿长徐嘉文所言:“安全是易碎品,唯有日日防患、事事备细,才能守住‘零事故’的底线。”